卓识讲坛回顾 | 陈平原:现代中国大学的历史、传说与精神
2023-10-12
2023年10月11日,南方科技大学科技管理学者卓识讲坛在琳恩图书馆学习书坊举行。本次卓识讲坛由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、博雅讲席教授、北大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、教育部“长江学者”特聘教授陈平原教授主讲。陈平原教授探讨了现代中国大学及其精神的渊源,旨在揭示“大学”作为人类社会重要组织形式的本质和使命。讲坛由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、商学院代理院长、科学管理学者项目学术主任金李教授主持。
讲坛伊始,金李教授热情欢迎现场的嘉宾、学员,并对陈平原教授在人文社科领域的卓越贡献和成就进行了介绍:陈教授不仅在中国文学学术领域取得显著成就,也在大学教育领域孜孜以求。近二十年来,他深入研究大学教育,探寻百年中国大学的历史与精神,思考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,寻求理想中的“大学之道”。
陈平原教授首先回顾了现代中国大学的发展历程,聚焦于中国人学习西方办学模式的过程。他以六个关键时刻勾勒现代中国大学的演进,其中包括1905年废除科举制度、1919年五四运动、1937年大学内迁、1952年院系调整、1977年恢复高考、1998年大学扩招与争创一流。陈教授深刻分析了这些时刻对中国教育体系产生的深远影响。
其中,在讲述五四运动的意义时,陈教授强调了“兼容并包”的重要性,将思想自由与包容并重,认为学潮不仅是追求学问与培养人才的过程,更是参与政治、服务公众、探索精神的过程。他指出,理想的大学应当在知识传授和人才培养的同时,深度介入政治、经济和文化建设,这是现代中国大学的独特特色,是大学排行榜所无法体现的。
陈平原教授回顾了大学内迁的壮举,特别以西南联大为例。在战火纷飞中,中国大学坚持生存、抗争、发展,为了保存“读书种子”,中国大学在政府统筹下,纷纷进行内迁。这一艰难过程中,大多数学校没有提前设计,而是在战火逼近时被迫搬迁。陈教授深情回顾了西南联大的壮丽历程,同时也提及了其他大学在战争中坚持办学的艰辛,展现了中国大学精神的坚韧和智慧。
民国年间“大学以文理为中心”的理念被改变,转向以应用学科为主体。尽管这种调整符合当时计划经济的发展需求,却割裂了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,难以实现大规模发展。更为严重的是,这样的大规模调整割断了各大学的历史传承。
陈平原教授回顾了1978年的“思想解放运动”,以及随之而来的恢复高考制度,指出这两者在时代背景下形成了密切关联。思想解放运动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创造了更为开放的环境,而恢复的高考制度则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平等的竞争机会。这两者的结合推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。另一个关键时期是1998年,这一年“设世界一流大学”目标的设定及亚洲经济危机后,中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计划,大幅度提高了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。快速扩张也带来了问题,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,教育质量的下降引起了担忧。对于教育家来说,如何在数量和质量之间取得平衡,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挑战。
陈平原教授在讲坛中不仅回顾了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六个关键时刻,更着眼于新的挑战,指出2020年疫情与中美对抗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教育生态。他提到的第七个关键时刻,即现今的局势,是中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新挑战。全球化可能逐渐趋缓,逆全球化或去全球化成为大概率的潮流。在这种新局势下,重新理解世界大学的发展路径与基本格局成为当务之急。陈教授强调,摆脱大学排行榜的束缚,不再以排名作为办学宗旨与目标,提供更为详实且务实的信息,引导留学生及访问学者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大学,不再将所有希望寄托在单一国家或学府之上。“多元化”或许是可以为学子提供更多的选择与发展空间的新机遇。
陈平原教授的分享引发了到场嘉宾和学员的热烈反响与激烈讨论。参加讲座的嘉宾表示,陈教授的报告高屋建瓴、令人获益匪浅,并借此引发了大家对高等教育办学更深入的思考。到场学员与陈教授展开了深入而独到的讨论,涉及加大应用技术型大学发展、培养实践性人才的重要性,以及民办大学与中外合作办学大学所面临的挑战、可能性和发展方向。